台東最速報廣告

白米銷售市場疑「魚目混珠」,民代促訂「生態永續產品」相關條例

白米銷售市場疑「魚目混珠」,民代促訂「生態永續產品」相關條例

「米屋知本溼地環頸雉有機香米」(高雄147號)自2022連續3年獲得包裝米的年度大獎「精饌米獎」金質獎,包裝設計的格外引人目光,有環頸雉、石賓及鉛色水鶇,並同時張貼有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的雙標章「有機認證標章」與「綠色保育標章」。著墨生態履歷多年的生態工作者林耿弘卻在現場展示的照片裡看出問題,他表示,要標榜友善生態應該要有更多的數據,更多的友善行動證明,甚至於提供正確的知識給消費者,不是這樣放了一些動物,還會有錯誤資訊,不小心淪為消費生態的米,難免遺憾。

AA-0813120246276.jpg

在每日的生活中,「米」是台灣人最不可或缺的主食。市面上稻米的品種相當眾多,想到好吃的米,除了想到東部的池上米之外,有沒有想過其他味道更豐富的米種或者經由不同耕作型態所孕育而生的米呢?市面上的「生態米」是指在耕作過程中兼顧環境永續和生物多樣性的稻米,在社會大眾的食品安全意識逐漸抬頭時,便提供社會大眾可以選擇的一項安心食材。而生態米主要以「友善環境耕作」為大宗,在考量保障社會大眾的消費權益,「綠色保育標章」的審認是社會大眾辨識的一項參考。

水稻田是全臺陸地最大面積的濕地環境,生態相豐富,但因農藥與化肥汙染,許多物種已瀕臨絕種。為了推廣友善環境耕作,農業部於2017時公告「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審認要點」及「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要點」,希望提升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面積。「有機耕作」和「友善環境耕作」兩者差別在於,要宣稱有機農產品須經過第三方驗證,獲得有機驗證標章,有嚴格的程序作業與罰則;友善環境耕作因沒有標章也沒有罰則,所以市面上販售的農產品若有標示這些名詞,不一定代表有經過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輔導與管理,也不一定符合有機農業的法律定義。

臺東縣議員林參天則表示,此次獲得金質獎肯定的「米屋智農股份有限公司」,在其產品「米屋知本溼地環頸雉有機香米」(高雄147號),不僅包裝明確載明有種植稻米的地區以及屬於何類型的米質,但環頸雉是保育類鳥類動物,且官網的產品敘述是讓人有存疑的地方。米屋智農與臺東知本地區的稻農契作並出品行銷,這樣的模式也是讓稻農的生計得以維持、臺東的米在品牌上有其曝光。為了環境與產業的永續經營與發展,臺東縣應當訂定「生態永續產品」相關條例,也就是說,任何的農業相關產品只要標榜「永續」或是「生態」,應當附上永續作為和保育成效,避免消費生態、消費永續,若產品提供錯誤的訊息,應視同產品標示不實或詐欺論處,而曾得獎的資格是否應追回,得需相關單位研議。

綜合前段提到的觀點,林耿弘也說「有機耕作不見得等於生態友善」之下,銷售市場上已經有些許亂象,白米產品就畫了某隻代表性的動物,然後就標注生態米的字樣。須留意的是,在耕作過程裡投入保育行動有多少?有多少數據能證明,該產地的田間管理對生物多樣性是否有其效益!他語重心長的說,「其實,我們還是可以做得更好。」要在銷售市場撥亂反正實屬不易,然而可以先從原始的生產端著手;希望大家一起來推動「生態履歷機制」,讓田間生態資訊透明,消費者的知識提升,唯有如此才有辦法讓耕作與生態雙贏。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