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食臺東」的極品 工程師陳宜宏美麗的轉身與養殖堅持
《天下》雜誌於2020年實施幸福城市大調查,全國民眾最想移居城市排名裡,臺東排名第11名;然而根據台東縣政府資料顯示,自2019至2021年,從6都及外縣市遷入臺東縣的人口數由2019年4,273人、2020年4,478人,到了2021年成長到4,505人,皆呈上升趨勢。正也顯示除了新生兒增加,移居臺東於近年逐漸醞釀成為一種時尚。相較於其他縣市的公共建設、各項資源及就業機會,臺東縣明顯少了許多,是什麼誘因讓人想移居?
相較於西部城市強調快速,當來到了臺東反而感受到一種安靜與慢活。換句話來說,善良質樸的人情味與得天獨厚的美景,讓自己得以獲得休息、養生及充電的機會。間接地運用此優勢及吸引力,營造的在地價值,就是臺東縣長饒慶鈴提出的縣政方案,也是臺東縣政府治理的最高原則,所謂的「慢經濟」,展現東部獨具魅力的生活模式。或許,這樣的生活步調,才是符合臺東人,才是因應地方創生的同時,同時兼顧永續發展與世代共享的榮景。

臺東市建和社區是個以原住民為主體之部落型社區,居民以卑南族人為主。原名為射馬干部落,原址於射馬干山下的舊建和部落,幾經遷移至現址。「建和」位於臺東市西南方,在臺東沖積平原的扇頂邊緣,背山面海,全里共有六個聚落,由北而南分別為:建上路(上建和)、建豐、建東(原藤)、魚池、新社(下建和)、民生等。六個聚落中以新社最大,人口最多也最集中,因此一般人以新社代表建和,直稱新社為建和。
如此依山傍海的環境,如果告訴你在這大建和地區,有座全臺最大的室內黑鰻養殖場,而且養殖的鰻魚毫無土腥味,是否讓你為之振奮,想一探究竟?沒錯,這間沒有招牌的廠房位於建和社區內的射馬干山下,雖說是養殖場,但外觀只有鐵皮屋及一座戶外水泥池座,絲毫顛覆了過往對於養殖場的印象。當走進養殖場,頓時不敢相信映入眼簾的是井然有序的池子以及乾淨的水質,鰻苗悠哉悠游在這室內且獨特的水循環環境。想必,主人也是一位不簡單的職人。
陳宜宏出身於奇美博物館設計監工,在奇美集團退休前,憑藉著自己腦袋裡的所寄存記憶,那段年輕時期與軍中同袍到臺東的美好旅程光景;不嫌舟車勞頓的再次來到臺東尋地及購地,預備務農享受退休生活,人們口耳相傳下,相中臺東知本地區,現址則是千挑萬選的好物。原本已刻劃好的退休生活藍圖卻沒想到難敵自然環境的優渥,除草的速度遠不及雨水的滋潤,於是放棄了興建農舍和農場。無心插柳,柳成蔭!心中油然而生一個念頭,「既然農業都可以精緻,為什麼養殖業不行?養殖場域都要在戶外?」就這樣,憑著理工人的執著與一切數據化,親手打造魚塭並建在室內,輔以智慧化系統即時監測水質及微生物,設計出這座獨立水源循環的養殖池。
陳宜宏說,當養殖池打造完工,開始思索要選擇養殖的種類。「以往去日本旅遊時,發現鰻魚在日本被視為一種既健康且高級的食材。料理鰻魚的方式五花八門,每一種都各有特色。鰻魚在秋末富含油脂,無論用炭火燒烤或其他各種方式料理,美味程度都毋庸置疑。」鰻魚也是有著白鰻、黑鰻及花鰻的區分,白鰻是日本人眼中的鰻魚飯天花板等級的品種,而且市場價格變動太大,才以第二順位的黑鰻為主。他也不諱言的指出,其實,養黑鰻比白鰻成本貴上許多,白鰻成長快,一般七、八個月就可以出售,黑鰻則至少需要一年,成本相對高。「鰻魚是無法人工繁殖的魚種,且白鰻一直是日本的主流,需求量極大,白鰻的數量也逐年遽減,日本政府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組織都已將白鰻列為瀕危物種,取而代之的將會是黑鰻,與其到時再做,不如一開始就做。」不忘補充的提到,在臺灣,國人都選擇在冬令時進補,所以花鰻適合燉湯;然而在日本,當夏季時,鰻魚被認為是一種能增加體力且高檔的食物,形成夏季進補「吃鰻魚的日子」,白鰻衍伸的特有「食鰻魚文化」也不得不佩服。
陳宏宜直言,「鰻村」這個黑鰻養殖品牌,方是致力於精緻養殖,創造出一條龍的精緻漁業。從鰻苗培育、稚鰻養殖及成鰻定型而後出口至日本,也加工成蒲燒鰻販售。不過,也談到錐心之痛,日本的市場最終還是禁不起其他國家的低價誘因,從早期合作的加工品交貨逐漸萎縮;在新冠疫情影響之下,連帶穩定的日本生鮮市場,稚鰻、成鰻也大幅減少訂單。
經過漫長的深度訪談,可能也突破心防,「如今有項前途看好的回教市場進入雙方合作的洽談階段,未來為了順利取得『清真認證』,一條龍的養殖模式勢必要複製過去才行,將挑戰個人的膽識與眼界。」過去,奇美創辦人許文龍一吃上癮,且嘴刁的許文龍在臺灣只吃鰻村鰻魚。王品高階主管對臺灣養殖的鰻魚品質也曾抱持懷疑眼光,擔心有土味,誰知一吃竟然完全沒有土腥味以外,肉質鮮美彈牙,膠質豐富。這些回憶,讓他仍相信投入心血養出的鰻魚,品質是如此的優,是能得到更多市場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