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最速報廣告

抹除污名「走自己的路」, 台東新園荖葉農聶世雄的夢

抹除污名「走自己的路」, 台東新園荖葉農聶世雄的夢

「荖葉只能搭配檳榔」的負面印象也讓荖葉有個俗稱污名「檳榔葉」,這說法通常在閃爍霓虹燈的檳榔攤所見到的「包葉仔」檳榔,就是因荖葉包覆在檳榔外而得名。現在雖然荖葉受著農村的人口老化、生產成本飆升及政府的健康宣導等因素影響,不過在台東經濟發展和產業史裡仍佔有一定地位。

聶世雄說,台灣種植荖葉的主要地區有三處,有在彰化縣永靖鄉或在屏東社皮村;而產量多,可供應全台灣的地方則是台東縣太麻里、知本、卑南,自然而然也是台灣荖葉產出的大本營。三地以台東出產的荖葉最佳,顏色綠得發亮,葉厚且辣,普遍以台東荖葉的價格最高。他也提到,台東種植的荖葉是從彰化永靖鄉隨著移民而來,大致可追溯日治時期;台灣的經濟進入十大建設時期,荖葉的種植也尚未普及,直到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台灣錢淹腳目」。人們追著房市、股市,生活闊綽有餘之際,吃檳榔的人口也日漸增加,荖葉在供不應求之下,農民相繼跟風種植。說到此,他說「約也是從那時開始,種植荖葉至今逾30年,種植面積超過三甲地,當然就有許多故事發生」。

2024年6月份台東的平均氣溫為29.3度,從1901年以來第3高,其中2020年6月份平均氣溫29.6度,2015年6月份29.7度。另外,焚風天數,今年台東縣全縣統計至6月份總共發布了17天的焚風,其中6月份有10天發布焚風。聶世雄一臉無奈的表示,近期的異常溫度變化,不僅人受不了,就算不定時噴灑水,荖葉也難以招架這酷熱的折磨。

timeline_20240731_212036.jpg

聶世雄直言,荖葉其實是種嬌貴的植物,「我對待它猶如孩子般呵護,隨時注意荖葉的外觀形狀,辨別是否有受到病蟲害或天候因素影響生長。」它的生長環境要「量身訂做」,陽光不能太強,遮光50%也就是半日照,土壤要保持溼潤且天間的排水要良好,所以在台東沿途的公路旁充斥許多像溫室一般,罩著黑色網狀帷幕的農地,也就是黑網種植。他也進一步說明,荖葉的價錢與檳榔及季節息息相關,主要是夏季;當檳榔產量少時,荖葉需求減少導致價格低迷(除非遇到寒害,減產),當檳榔產量多時,荖葉需求增大而價格水漲船高。

timeline_20240731_212059.jpg

颱風凱米襲台剛過不久,聶世雄眉頭緊皺地轉移話鋒。其實,說到颱風,台東種植荖葉的農民難以忘掉尼伯特颱風侵襲的那一年;2010年時,台東荖葉面積大約還有1600公頃,但尼伯特颱風一來,剎那間讓農民們哀鴻遍野,因為要復耕,不是表面的荖葉種苗錢以及農藥、肥料,而是重新棚架的材料費,若不是「本錢粗」,很難繼續維持。所以,不僅這幾年釋迦遇到行銷窒礙而轉作,那時候農民遇到血本將無歸的窘況時,不得不選擇改作其他農作物。他也強調,自己也是一個受災戶,因此經過幾番思考,決定縮小荖葉的種植面積。但如今回想起來卻覺得很慶幸,因為在台東的農業環境已不比以往,基於勞工的人力成本、肥料及農藥的種植管理成本等,若不朝「精緻化」發展,難以生存。

聶世雄表示,侃侃而談了諸多荖葉的歷史及種植的辛酸史,但無非是希望在這看似黃昏的產業裡,再次見到一絲絲的曙光。他說,其實荖葉在台灣多數的民眾認為是搭配檳榔一起食用的植物,也因此抹上污名化;在東南亞國家卻是一項可入菜、入藥且有益身體的綠金植物;過去「荖葉」也是原住民傳統祭祀上清潔、驅病儀式上,不可或缺重要祭品,但過去是「野生荖葉」為主。「荖葉有害健康」的觀念,雖然在台灣社會根深蒂固已久。然而,學術研究的現況,尚無正式的文獻可指出荖葉對人體有著負面影響。深信有朝一日,人們對荖葉的印象會「翻轉」,轉型成為用途更多元的一項植物,不再只是刻板的黃昏產業。

聶世雄提及,深信在新園安南宮擔任主任委員有著一段時間,近期更擔任新園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自己對於生活圈的願景除了養活生計的荖葉,就是新園地區的共存共榮發展。在新園地區,族群多元且信仰也自由,期盼能藉大眾之力,一起圓個屬於這個生活圈的夢。這個夢,不是只有屬於自己,而是幼童以至老年,一個人可以成長並一生永續的樂園。

∆台東最速報提醒您:
別用檳榔交朋友! 檳有情,癌無義!
鬥陣拒檳,拒檳我最「陣」

Image